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

毛家庄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

毛家庄定期活動
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及新店老吳的家
上午10點鐘捷運公館站集合
今天大家都很準時~
全員到齊~
步行前往寶藏巖~
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
寶藏巖的創建確切時間
較可信的史料是在乾隆56年
(公元1791年)~
寶藏巖主祭觀音佛祖
兼祀有釋迦牟尼佛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文昌帝君、關聖帝君、天上聖母、城隍爺、土地公、註生娘娘、彌勒佛、地藏菩薩、開山祖師大德、檀越主等神佛
因靠山崖而建故稱為巖~
又稱為石壁潭寺、觀音亭
寺前的新店溪古時可通舟楫
歷經多次修建
目前所見多為晚近時期所改建
仍有些石柱、石垛、石雕、木雕與石碑為清代原物
曾經是文山地區的公廟
也是本地區泉州安溪移民信仰中心
安溪人開拓古亭、公館及景美一帶的歷史見證~
日治時期大正2年(公元1913年)始命名為寶藏寺~
 1968年改成寶藏巖~
 成為佛、道兼容的寺廟~
多次整修後成為廟中廟~
1997年列為市定古蹟~
 沿著寺廟旁的小徑前往新店溪畔
寶藏巖~
新店溪右岸腳踏車道~
回頭望見寶藏巖國際藝術村
環河高架橋~
溪畔釣客三三兩兩
碧草如茵~
 涼風吹來人清爽~
 聽老吳說東說西~
 腳踏車道好騎乘~
毛家庄好夥伴~
 左邊往南勢角中永和方向~
 前方往景美~
 福和橋下~
基隆路高架橋和水源快速道路
橋下短暫停留後
回頭往寶藏巖國際藝術村
歷史斷面~
聚落臨水區因象神風災毀損拆除
牆上與地面的碎裂磚瓦遺跡
路旁有居民種植的農作~
寶藏巖國際藝術村
依山而造的違建
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
得名於寶藏巖觀音亭
2010年10月2日正式營運~
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
藝術村營運部
1980年7月曾面臨拆遷
經社運人士及文史團體奔走陳抗
推動一連串的聚落保存運動

2003年市府承諾保留建物
建築依山傍水而建
蜿蜒錯落且複雜
呈現臺灣特殊的聚落樣貌
目前設有14間藝術家工作室
國內外駐村藝術家工作及生活空間
規劃排練室展覽室及戶外展演空間
閣樓青年會所
可以提供住宿~
搭起聚落居民及駐村藝術家之間的媒合平臺~
聚落共生~
 活化保存~
2006年紐約時報選為臺北特色景點
與101齊名~
非正式營造過程所形成的聚落
由榮民、城鄉移民與都市原住民等社會弱勢族群,於都市邊緣山坡地上自力造屋的代表,有歷史的特色~
邊境廣場~
公共廣場座椅~
建築師與陶藝家合作完成
認識你
是我的幸運~
如果愛情是一座寶藏巖
幸福就是黃色椅子~
山城廣場~
俯瞰~
 小角落的藝術美~
 壓不倒的龍眼樹~
 在地的居民~
 進駐的店家~
 聚落活保存~
寶藏巖國際藝術村
巖裡藏著的寶~
 始於1960年代的歷史聚落~
回程路過寶藏巖~
午餐訂在順園小館~
上菜~
見識了黃魚頭上心型的情人石~
餐後搭公車前往新店
老吳大毛的家~
先來一杯現打冰涼的~
香蕉堅果蔓越莓鮮奶飲
各家準備的貼心小禮物
看一段年少的青春影像
六六愛活動紀錄
勾起許多塵封的記憶
五彩水果盤登場~
蘋果、芒果、奇異果、水梨、葡萄、火龍果
茶具準備好~
來喝茶啦~
男生坐窗邊和室區
品茗賞景兩相宜~
女生在舒適沙發區
聊天談心最合宜~
話題迥異笑聲同~
冰凍泡芙兩人分
沁涼入口暑氣消
堅果拼盤配茶吃
一口接一口~
好酒來兩瓶~
配酒小菜不可少~
開心的聚會~
窗外青山碧水盎綠意~
屋內好友歡聚樂開懷~
口渴了再喝杯現調柚子茶~
談天說地聊不完~
直到晚上八點多才依依不捨道別
逛逛寶藏巖和國際藝術村
腳踏車道吹風賞河岸景觀
順園小館吃吃北方家常菜
老吳大毛的家歡聚六小時
毛家庄的定期聚會
每一次都讓人開心極了
期待著下一回的到來~

2 則留言:

  1. 八月酷暑熱難當
    老吳大毛巧安排
    寶藏巖下憶過往
    順園小館菜色讚
    青潭豪宅覽舊照
    美酒好茶喝通海
    水果點心接著來
    談天說地話家常
    毛家庒裡有緣人
    相約共老又共好

    回覆刪除
  2. 相約共老又共好,真好的理念。

    回覆刪除